系统世界

数字接触者追踪与新冠病毒防控有效性 | 复杂性科学顶刊精选3篇

发布时间:11/04/2021|浏览次数:11

目录:

1、数字接触者追踪与新冠病毒防控有效性

2、剪切松弛控制生物分子凝聚物的融合动力学

3、独一无二的印记:人脑指纹的时间性


1. 数字接触者追踪与新冠病毒防控有效性


期刊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标题:Nationwide rollout reveals efficacy of epidemic control through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144-8

自新冠疫情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大规模的追踪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不过这种追踪技术的应用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且有效性并没有得到严谨的论证。来自 Simula 都市数字工程中心的Ahmed Elmokashfi 带领 7 位合作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这一研究结果于 2021 年 10 月 11 日,发布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网站上。

在该项目中,研究者通过一款在挪威广泛使用的应用程序,收集了人群间数百万次的接触数据。该数据涵盖了大约12.5%的成年人群。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大约有11%的密切接触者无法通过跟踪程序获得。研究者表示,跟踪程序有助于遏制超级传播事件的出现。但使用效果也依赖于应用程序的接受程度


利用跟踪程序识别潜在的密切接触者


2. 剪切松弛控制生物分子凝聚物的融合动力学


期刊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标题:

Shear relaxation governs fusion dynamics of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274-z


相分离的生物分子凝聚物在执行其广泛的细胞功能时必须对生化和环境线索做出敏捷反应,但时至今日,学界对凝聚物动力学的理解依然滞后。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生物分子凝聚物是粘弹性流体,其中剪切应力以有限的速率松弛,而非像在粘性液体中那样瞬间松弛。然而,冷凝液滴的融合动力学仅基于粘性液体建模,融合时间由粘毛细管比率(界面张力的粘度)给出。在本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使用光学捕获的聚苯乙烯珠来测量四种液滴的粘性和弹性模量以及界面张力。

相分离的生物分子凝聚物介导从应激反应到染色质组织的细胞功能。冷凝物——包括无膜细胞器,如应力颗粒、P颗粒和核仁——通常表现为微型液滴,并跨越从液体状到固体状的材料状态,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固体状(该过程称为成熟或老化)。在应力颗粒和许多其他情况下,动态的液态允许根据生化或环境线索进行快速组装、拆卸或清除,并允许配体或大分子组分与周围的本体相轻松交换。

为了评估粘毛细管模型并揭示融合速度的其他决定因素,研究人员使用光镊(optical tweezers ,OT)来测量复杂的剪切模量和各种冷凝物的界面张力。这些凝聚物的聚变速度跨越两个数量级。选择它们来举例说明体内缩合物的生物分子的不同结构顺序,包括完全折叠的物种、完全无序的物种以及包含折叠域和无序区域的物种。

系列中液滴越来越高,粗略地表明界面张力从 pK:H 到 S:L 适度增加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不同的冷凝物在 ms 到 s 时间尺度上具有粘弹性。在融合过程中,冷凝物可以在相反方向(即剪切增稠或变稀)偏离牛顿流体,具体取决于剪切松弛和冷凝物变形的相对速率。凝聚物中剪切松弛的主要模式是大分子网络的重新配置。虽然相平衡(和界面张力)的确定产生了关于大分子组分能量特性的信息,但剪切松弛模量的测量使他们能够探测这些分子的动态特性。与融合类似,其他凝聚物动态过程,包括变形后的形状恢复、不同凝聚物的物理结合、多相组织、组装和拆卸以及老化,都涉及大分子网络的重构。剪切弛豫提供了凝结水动力学的控制措施。这些发现可能对其他动态过程有影响,例如多相组织、组装和拆卸以及老化。

3. 独一无二的印记:人脑指纹的时间性


期刊来源:Science Advances

论文标题:

When makes you unique: Temporality of the human brain fingerprint

论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0751


从人脑连接数据中提取“指纹”已成为神经科学的新前沿。然而,人类大脑可识别性的时间尺度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在 17 世纪,医生 Marcello Malpighi 观察到指尖上存在独特的脊凸起和汗腺图案,这一关键观察导致了对基于指纹唯一识别个人的方法的长期持续探索,这种技术直到今天才被广泛使用。在现代,指纹识别的概念已扩展到其他生物识别数据,例如录音和视网膜扫描等。只是在过去几年中,技术和方法才实现了对个人大脑的高质量测量,以至于现在可以表征个性特征和行为。最有洞察力的相关性来自于结构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研究,可以使用网络科学进行建模和分析,该研究领域通常被称为大脑连接组学。对于结构连接组,成对的大脑区域之间的白质通路使用扩散加权成像进行量化,并称为结构连接(structural connectivity,SC)。对于功能连接组,这些区域的活动时间过程之间的时间统计依赖性来自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以定义功能连接。

研究人员在人类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数据集的 100 个不相关主题上探索了不同时间尺度(窗口长度)上人类指纹的这些时间性方面。他们首先选择了六个不同的窗口长度(7.2、36、72、144、288 和 576 秒,固定滑动窗口步长为 7.2 秒),并探索了不同时间的动态差分可识别性(dynamic differential identifiabilit,dIdiff)和成功率 (success rates,SR)尺度上的表现。简而言之,dIdiff 是差异可识别性分数的扩展,最初评估每个受试者的 FC 自相似性与其他受试者的 FC 之间的差异。

动态差分识别随着窗口长度的增加以及相应的 SR 稳定增加。然而,随着 dIdiff 和 SR 得分达到与静态连接分析获得的值相当的值,在最大 dIdiff 窗口长度之前开始出现明显的关于主题边界的对角线块。这表明,即使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也存在能够可靠地链接测试-再测试会话的特定动态指纹。


跨时间尺度的动态识别

在本项工作中,研究人员跨模式扩展可访问的时间尺度范围以进行动态识别。这项工作还开辟了将功能性大脑指纹与底层结构架构相关联的途径。已有研究表明,较长的 fMRI 会话(直到平台期)可以提高识别能力。此外,最近显示功能-结构依赖性遵循与此处发现的大脑指纹梯度非常一致的大脑模式。因此,关于可识别性及其与 SC 关联的未来工作似乎值得探索。总之,研究人员探索了人脑指纹的时间性。他们已经证明指纹与功能性大脑连接的时间尺度交织在一起,并且可能与大脑活动的瞬时爆发有关。基于这些初步发现,这项调查是有希望的,它代表着朝着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大脑独特的原因和时间迈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