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技界一部分高层领导人应中国软科学学会之邀来到北京国谊宾 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中国软科学座谈会 20 周年纪念活动。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中国科学院党组副 书记方新等,均就中国软科学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 据中国软科学学会理事长成思危回忆,1986 年原国家科委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 座谈会,1988 年和 1990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 的号召和要求。这些重要决策奠定了软科学的重要地位,并与中国政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 化同行。
一本万利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教训。软科学就是集成各学科成果, 对决策前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 长王一鸣说。 从事中国软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20 年来,中国软科学推动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 化观念和制度的形成。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软科学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和人民群众意见, 对重大决策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评估。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专 家学者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智力支持、信息资源和分析方法。软科学在决策 部门与专家学者之间架设了沟通的纽带桥梁,成为我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国 务院 2003 年领导组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标志着我国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的制度走向规范和成熟。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教授记得当年他主持三峡水库建设前论证工作的一幕幕往事。“三峡 工程究竟要不要上、面临哪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弄清楚。如泥沙、移民、生态、 发电、地质灾害等,十几个领域的专家为此展开深入研究。这些前期研究在三峡工程建设过 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三峡之外,中国软科学工作者还对许多重大决策问题展开了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 证,取得了重大效益。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所形成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为我 国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 作用和效益显著,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
快速发展
1960 年底,中科院力学所和数学所两个运筹学小组合并成立运筹学研究室,开始了系 统工程基础理论研究,面向全国推广数量管理。在华罗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的积极倡导和支 持下,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人员积极向软科学研究领域开拓。计划协 调技术、计划程序预算系统以及一些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等逐渐被引入中国,并在导弹、原 子弹以及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后,在钱学森的倡导下,一些大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了系统工程研究室,一
1
些高校也开始设置有关课程。在这期间,系统科学开始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决策。 同时,国家发布和实施的《1956-1967 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为中国早期最成功 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不断出现,软科学理论 和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跨部门、多学科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可能,为软科学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科技基础。尤其在 1986 年 7 月,原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 座谈会,这成为中国软科学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题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 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战略 号召。 2003 年 3 月,党中央、国务院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突出了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 法行政和加强民主监督等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直接听取 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强调了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 路、广纳善策,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增强决策科学性,也有利于形成广泛共识, 使正确决策能够顺利贯彻实施。由此,中国软科学得到快速发展。
自身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 2000 家,研究人员近 4 万人,每年开 展软科学研究项目 1 万多项,2003~2004 年分别投入经费达到 14.4 亿元。 与会者认为,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兴起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 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者必须借助于 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家群体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支撑。中国软科学事业在中国的兴起 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既是我国广大软科学工作者努力拼搏奋斗的结 果,也是我国各级领导决策意识和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体现。 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软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软科学的优势在 于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在跨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决 策问题提供更多的途径。比如,“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其应用”研究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 工程和人口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人口控制论”和“人口系统工程”,为我国制定人口政 策、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管理工具。
一本万利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教训。软科学就是集成各学科成果, 对决策前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 长王一鸣说。 从事中国软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20 年来,中国软科学推动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 化观念和制度的形成。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软科学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和人民群众意见, 对重大决策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评估。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专 家学者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智力支持、信息资源和分析方法。软科学在决策 部门与专家学者之间架设了沟通的纽带桥梁,成为我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国 务院 2003 年领导组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标志着我国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的制度走向规范和成熟。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教授记得当年他主持三峡水库建设前论证工作的一幕幕往事。“三峡 工程究竟要不要上、面临哪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弄清楚。如泥沙、移民、生态、 发电、地质灾害等,十几个领域的专家为此展开深入研究。这些前期研究在三峡工程建设过 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三峡之外,中国软科学工作者还对许多重大决策问题展开了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论 证,取得了重大效益。如“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研究”所形成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为我 国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依据。相对工程建设而言,软科学研究投入少, 作用和效益显著,被钱学森誉为“一本万利的大事”。
快速发展
1960 年底,中科院力学所和数学所两个运筹学小组合并成立运筹学研究室,开始了系 统工程基础理论研究,面向全国推广数量管理。在华罗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的积极倡导和支 持下,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人员积极向软科学研究领域开拓。计划协 调技术、计划程序预算系统以及一些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等逐渐被引入中国,并在导弹、原 子弹以及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后,在钱学森的倡导下,一些大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了系统工程研究室,一
1
些高校也开始设置有关课程。在这期间,系统科学开始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决策。 同时,国家发布和实施的《1956-1967 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为中国早期最成功 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不断出现,软科学理论 和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跨部门、多学科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可能,为软科学事业的 发展提供了科技基础。尤其在 1986 年 7 月,原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 座谈会,这成为中国软科学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了题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 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战略 号召。 2003 年 3 月,党中央、国务院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突出了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 法行政和加强民主监督等问题的重要性;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直接听取 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强调了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 路、广纳善策,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增强决策科学性,也有利于形成广泛共识, 使正确决策能够顺利贯彻实施。由此,中国软科学得到快速发展。
自身跨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软科学研究机构近 2000 家,研究人员近 4 万人,每年开 展软科学研究项目 1 万多项,2003~2004 年分别投入经费达到 14.4 亿元。 与会者认为,中国软科学事业的兴起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 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决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决策者必须借助于 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家群体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支撑。中国软科学事业在中国的兴起 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既是我国广大软科学工作者努力拼搏奋斗的结 果,也是我国各级领导决策意识和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体现。 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软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软科学的优势在 于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在跨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决 策问题提供更多的途径。比如,“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其应用”研究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 工程和人口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人口控制论”和“人口系统工程”,为我国制定人口政 策、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