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破解瓶颈的发展之路
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资源的保障程度,事关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
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环金鸡湖新城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一座现代化、园林化的新城区已初具雏形。
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予以修正。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既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市场机制和公众的参与意识。这一系统工程又涉及观念、政策、法律、体制、技术等方方面面问题,既需要全盘统筹,又要求在各个层面上落实。
循环经济要政府企业公众三方推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忠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资源(包括能源)、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虽然与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经济粗放式增长,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突出。一些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上升。若不改变这种状况,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平稳发展难以为继,并且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要缓解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底影为本网站所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过程实现减量化、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中观层面上,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既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局限于“垃圾经济”或“废物回收利用”;也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泛化,简单地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或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做到三者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调控。资源的节约使用,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需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规范生产、服务、消费的行为,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宣传教育等等。这些如没有政府的调控是难以做到的。
企业运作。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在生产服务的过程中要自律,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变外部性为内部消化。所以企业运作的成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公众参与。要使节约资源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发挥民间组织、媒体、居民的作用,参与政府规划、方针、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对企业运作的监督,参与废弃物资回收和垃圾减量等等。公众如何参与,还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探索实践。
视察纪实:立足自身 主动作为
——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河南视察侧记
人民网记者 李杰
5月19日至27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在河南就促进中部崛起进行视察。视察团走地市,转企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他们的共同感受是:“越走认识越深刻,越看心情越好,越听信心越足。”
信阳是农业大市。市委书记刘怀廉向视察团汇报说,信阳劳务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品牌。他恳请视察团向国家建议,重视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张思卿副主席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国家拿钱,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
平顶山市因煤而立、依煤而兴,是建国后我国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煤炭工业基地。市委书记邓永俭说,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已开始踏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张思卿副主席说,平顶山能源原材料工业优势突出,市委、市政府在认识上是清楚的,下一步发展的设想、思路也符合国家的要求,照这样的设想、思路抓下去,平顶山会发展得更快、更健康。
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市,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洛阳市汇报说,由于缺少资金,洛阳国有老企业缺乏系统改造,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造成的失业人口也比较多。视察团建议洛阳,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更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视察团指出,郑州的位置突出,区位优势明显。视察团建议郑州市对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政策深化认识,争取在中部崛起中能有更大的作为。
视察团在豫期间,在郑州召开了河南、安徽、山西3省座谈会,听取了3省促进中部崛起的意见和建议。视察团成员还参加了5月末由河南省政协牵头组织的中部6省政协中部崛起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6省政协就设立中部崛起领导机构、“三农”问题和粮食补偿、新型工业化、中部地区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视察团认为,这些意见建议将是国家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重要基础。他们将以此积极建言献策,以推动中部崛起政策快速出台。
张思卿副主席指出,通过考察,视察团深切体会到,实现中部崛起不仅符合中部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也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他强调,中部6省要认清形势,调整发展思路,立足自身,主动作为,争取尽快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
认识循环经济的五大误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 左铁镛
误区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
循环经济并非仅属于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底影为本网站所加),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误区二: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非仅限于资源经济学范畴,而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学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产业是指在生态规律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重建产业组织、推进新型管理模式,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又具有和谐的生态补偿功能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误区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不仅需要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参与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误区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
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惩罚,难以根治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除了法制手段外,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同时,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继续研发,开发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误区五: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它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应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重点领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同时,也要注重在农业、第三产业等其它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
政府应该做什么?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汪纪戎
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和经历压缩型过程,资源环境问题迅速累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趋尖锐、紧迫。有鉴于此,循环经济如今在我国已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理念。循环经济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及社会各层面的大系统(底影为本网站所加)。建立循环型社会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长期奋斗。具体到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只有建立融入市场的经济制度,才能改变市场中的价值关系,找到协调各方利益的合适方式,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普遍从循环经济中获得收益,从而实现经济从传统线性物流模式向循环模式转变。有专家指出,利益障碍将是推动循环经济的首要深层障碍。大家都知道,发展公共交通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交通堵塞,减轻污染。但为推动经济增长,不少地方政府仍在鼓励拥有私家车,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又违心地限制低排量车。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利益协调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会在现实利益中被消解。
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评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的重要参数,引导各级政府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弱化目前GDP过强的指挥棒作用。
要尽快就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众管理范畴,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各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鼓励的政策体系。
要编制可持续发展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对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规律,综合平衡不同地区发展方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对各地区在全国发展过程中的功能重新定位。过度开发区以产业调整和升级为重点,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缓解经济建设对环境的压力,同时抓紧生态环境的修复。适度开发区以科学引导为重点,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前提,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重点保护区以提高保护水平为重点,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其它重要的自然遗产有效保护起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有计划组织生态脆弱区的移民。
不管循环经济在各国的表现形式如何,从人类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看,发展以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空间,是国际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健全利导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 程世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底影为本网站所加),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能消极等待,亦不能操之过急。
要缓解能源、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问题,必须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同时,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技术进步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进结构升级,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从强化物质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积极发展劳动密集的都市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在扩大城市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要在制度层面上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自觉自愿地追求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建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利导机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条例、标准和优惠政策,用经济、行政、法规、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和社会自觉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建立物资回收体系,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工业发展应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认真抓好节水、节能工作,珍惜和保护好土地资源,尽快调整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从企业清洁生产入手,引导并鼓励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对老企业改造,使其生产条件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要从工业园区建设入手,促进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副产品或废弃物的相互利用,使园区内形成必要的生产循环,以减少浪费,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三个循环助推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宋仪侨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底影为本网站所加),涉及面很广。上海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三个层面体现。
大循环即努力在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层面上推进循环经济。上海通过引导构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框架,以知识密集的金融、信息、商贸、旅游和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成套设备、轨道交通、新材料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调整、替代资源密集与土地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三次产业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源头上实现物质投入的减量化。
所谓中循环即努力在三次产业内部企业链的层面上推进循环经济。上海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在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城郊结合部优先发展都市型工业,在郊区优先发展微电子、汽车、化工、精品钢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要求在上海的国家级工业区、市级工业区尽可能地形成资源同享,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性组合,使企业的废弃资源在自身再利用的同时又以再循环的流程变为另一企业的能源或原料。
所谓小循环即努力在企业内部物料使用、物料循环与少排放、零排放的层面上推进循环经济。上海20世纪90年代末起步组织数十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其中宝钢致力“绿色经营”,是上海在小循环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案例。1998年,宝钢在我国钢铁行业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专业部门认证;2003年,又进一步通过了汽车工业质量体系的TS16949标准的认证。目前,不仅吨钢综合能耗与新水耗量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产生了引导上海企业组织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
“美利”让沙漠变美丽
——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的循环经济之路
人民网记者 杜峻晓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种树,将造纸厂废水处理后用来浇树,长成的速生林成为企业生产原料,美利人迈着坚实的步伐踏上循环经济之路。
从沙漠到绿洲
美利纸业所在的中卫市,是宁夏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卷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夜埋;开门脚踏黄沙土,携儿带女逃荒灾”,是若干年前中卫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有小山一样的沙丘。就在这样的地方,美利人开始了在沙漠上种树的豪迈之举。
美利人选择的第一个战场是西风口,这里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就在不少人怀疑沙漠上能否种树时,美利人昼夜奋战,推平了数百个沙丘,种植了速生林,引来了黄河水。初战告捷后,美利人进一步扩大战果,把战场由西风口推进到高鸟墩,将沙漠播绿面积由5万亩扩展到10万亩,进而到如今的50万亩。2003年6月,在宁夏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到中卫市看望了为防沙治沙做出贡献的美利人,他握着美利集团董事长刘崇喜的手说:“看你晒得这么黑,就知道你为防沙治沙做了不少工作呀!”曾庆红还说:“到这里实地来看一看,才知道你们变沙漠为绿洲的力度如此之大,效果如此之好,真的很了不起!”
从废水到灌溉用水
造纸企业废水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一大元凶。就在一些小造纸厂还在偷着向黄河直排废水的时候,美利人已开始投巨资进行废水净化。美利纸业先后投资2亿多元,统一规划建设了碱回收工程、综合污水处理和白水回收处理工程,改变污染末端治理为污染综合防治,从污染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走出了企业污染封闭综合防治的新路。废水经过处理后,就成了极好的灌溉用水,美利人修建了18.5公里长的管道,将处理过的废水用来浇灌速生林。
随着美利纸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利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好环保工作。美利纸业造纸园区开始建设后,美利人考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废水处理综合利用工程。今年5月中旬,“中华环保世纪行”执法检查团到美利企业考察,检查团负责同志说,美利纸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能够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为国内造纸企业闯出一条新路。
从速生林到造纸原料
造纸需要原料,造纸的原料从哪里来,美利人选择了自己建立基地的路子。美利在依靠自己的10支造林队伍在沙漠大造速生林的同时,还帮助当地以及周边农民种植速生林,既可以为美利纸业提供原料,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美利企业的带动下,围绕速生林的种植,带活了一方经济。如今,围绕造林进行育苗的,提供种植技术的,进行专门管护和治理的,都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链条。美利纸业向社会作出承诺,速生林长成之后,美利将保证收购,在种植户需要售出时,集团将优先收购。有美利纸业作坚强后盾,宁夏及与中卫市毗邻的内蒙古都种植了大面积的速生林,种植面积约在50万亩左右。
美利集团董事长刘崇喜接受采访时说,100万亩速生林基地,完全可以保证美利纸业的原料需求,随伐随种,既可保护生态和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可降低企业成本。刘崇喜说,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要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